夜市小吃打包不傷地球 外帶餐具的綠色革命
- TVBS GOOD

- 7月2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7月22日

作者 俞璟瑤
「雞排加辣、珍奶微冰、鹽酥雞多加九層塔。」每到夜晚,台灣的夜市有如城市的心跳。攤販前排隊,塑膠袋一個個遞出,紙碗、塑膠杯、免洗叉匙琳瑯滿目。但這些短暫使用的餐具,最後會在哪裡落腳?
據統計,全球約有36%的塑膠用於包裝,其中大多數是一次性用途,最終有高達85%的包裝被丟棄於垃圾掩埋場,或是在海洋與城市角落造成污染。專家表示,轉向永續包裝刻不容緩。全球永續塑膠包裝市場2024年估值達1059.7億美元,預計2034年將成長至1787.9億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達到5.43%。

吃的不只是熱食 還有微粒危機
這些方便我們用完即丟的餐具,污染的不只是地球,其實也可能正悄悄傷害你的腸道。根據成功大學與嘉義大學研究團隊在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發表的最新研究,市面常見的免洗餐具與茶包表面可能釋出「奈米塑膠微粒」,這些微粒能「綁架」腸道細胞與細菌之間的訊息傳遞系統,擾亂腸道菌相,導致腸漏症等健康問題。

什麼是「好」包裝?植物說得算
現在世界正悄悄轉向植物系解方。來自甘蔗渣的Bagasse,可盛裝熱食,並且成為堆肥。玉米澱粉衍生的PLA與CPLA,用來製作飲料杯與耐熱餐具。竹、棕櫚葉、稻殼纖維也正逐步取代塑膠成為包裝界新星。這些材質不只美觀、實用,更滿足歐盟、美國的堆肥認證(如EN13432、ASTM D6400),歐美不少連鎖餐飲已經陸續投入使用。

台灣夜市 能走得更綠?
我們熟悉的滷味塑膠袋、手搖杯與叉匙,是否有替代方案?答案是肯定的。
一些城市如南韓濟州島、印度安得拉邦,正逐步禁止一次性塑膠,推動可退費容器、女性主導的生物材質創業補助等方案。而企業如SKP則在新加坡打造以太陽能驅動的綠色工廠,推出EcoVue品牌,以甘蔗渣為核心材質打造各類食物容器。根據全球數據,轉用可堆肥包裝可望減少高達45%的塑膠垃圾。
回收不是終點 而是起點
不只是選材,回收機制同樣關鍵。台灣民眾回收習慣良好,但混材包裝、塑膠膜與紙盒分離難,導致實際回收率不如預期。不少設計也正轉向「單一材質」(mono-material),如全聚乙烯軟袋,提升回收效率。企業也結合RFID、QR碼追蹤產品來源與回收路徑,打造數位循環經濟。

貴一點 值不值?
「環保一定比較貴?」這是多數消費者與攤商的疑問。
永續材質雖初期成本較高,但長期可減少廢棄物處理費用並提升消費者好感度。攤販可與供應商合作,採購甘蔗纖維餐盒或牛皮紙容器,逐步取代塑膠。例如Bioleader提供快速OEM/ODM服務與客製化印刷,幫助攤販打造綠色品牌形象,吸引有環保意識的顧客,甚至獲得減稅獎勵或補貼。
夜市小吃的永續詩篇
除了業者,消費者能做的,其實也很多:
• 攜帶自備餐盒、飲料杯、環保袋。
• 支持使用甘蔗渣、PLA、紙漿製成包裝的攤商。
• 用行動回饋有永續承諾的品牌與夜市商家。
• 拒絕看似方便但無法分解的包裝。
也許下一次外帶,會注意到那個盛裝滷味的容器不是塑膠,而是來自稻殼的纖維盒。湯汁依然香濃、食物依然熱騰騰,但你的選擇不但照顧到自己的健康,也讓地球的負擔少一點。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