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那年沒人逛夜市 夜市是怎麼撐過來的?
- TVBS GOOD

- 7月2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7月22日

還記得 2020 年疫情正盛的時候,夜市變得冷清嗎?攤位空了、人潮散了,連士林夜市也一度像熄燈一樣安靜。
5 年過去,我們回頭看,那段在地人進不去、觀光客無法來的黑暗期,其實也為台灣夜市點亮了新的路。
當觀光客不來,在地人也走了
根據 TVBS 新聞網 2020 年報導,觀光局統計,每 100 位來台旅客中,有 80 人會安排逛夜市,比例甚至高於 101! 士林夜市全盛時期,假日人流可達 10 萬人、攤販多達 2700 家,夜市已經不只是吃吃喝喝,更是台灣觀光文化的核心。
但疫情爆發後,這個國際級的舞台瞬間歸零。觀光客散去後,才發現不少夜市經營早已習慣「一次性消費者」模式,品質、價格、服務都失衡。

當時士林夜市商圈聯合會理事長蘇文山,受訪時就說得直白:「團客來到夜市,很多業者就開始產生不正確的心態,甚至導遊會告訴遊客:『水果可以試吃,但不要買,因為會被開天價』。」
天價的水果、品質下滑的衛生環境,一些心態不好的業者,在觀光紅利時期,把夜市的形象做壞了。就算疫情趨緩,國人也不想來了。
當夜市轉型,找回人潮也找回信任
疫情雖然讓夜市跌了一跤,但也逼出了很多改變。「用手機付錢」、「內用用環保餐具」,這些在 2025 年我們逛夜市的日常,都是當時為了經營與生存所付出的努力:
數位支付普及
寧夏夜市 2020 年就導入超過 8 成攤商支援行動支付,現在已成夜市標配。不只付款更方便,也減少紙鈔流通、降低接觸風險,是另類的綠色消費。
環保餐具取代免洗
同樣在寧夏夜市,部分攤商早就放棄使用美耐皿與一次性餐具,主打環保與食安。現在「內用環保餐具」也普及到更多夜市,為後來「減塑夜市」鋪路。

重新認真對待「在地客人」
士林夜市反思過去過度依賴觀光,開始以學生族群、在地居民為對象,重新打造有特色又貼心的消費體驗。不只好吃,也好逛、好體驗,更受到當地人歡迎。
夜市要「物美價廉」還要「環保乾淨」
那段低潮期,其實正是夜市進化的養分。攤商開始思考長期經營,不再只靠觀光財;商圈開始討論「特色差異化」,不再大同小異;消費者對夜市期待不再只有便宜,還包含「安心、乾淨、永續」。
疫情改變了夜市,也讓我們重新看見它的價值。當夜市能數位轉型、包材減塑、強化服務,它就不只是台灣的日常風景,更是展現社區韌性、推動永續消費的場域。

接下來,我們可以這樣支持夜市:
• 用行動支付支持零接觸交易,減少摸錢又摸食物機率
• 優先選擇使用環保容器、在地食材的攤位
• 自備環保杯、環保餐具,就算只帶一雙筷子也很棒
夜市從不是一條單向街道,而是一條條連結生活、文化與未來的路。走著走著,我們也一起走進下一個永續的日常。




留言